找回密码
 点击注册
搜索
查看: 9158|回复: 0

亚洲糖王的中国情:宁可不赚钱也要帮中国!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0-8-21 12:24:4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亚洲“糖王”的中国情:宁可不赚钱也要帮中国,花5亿美元建国贸


亚洲糖王的中国情:宁可不赚钱也要帮中国

亚洲糖王的中国情:宁可不赚钱也要帮中国


从血缘到经济,郭鹤年与中国的“羁绊”越来越深。

“在A股的食品饮料市场,盯茅台伊利就图个乐,真‘东方神水’还得是益海嘉里。”

这几天,益海嘉里即将上市的消息给扑朔迷离的A股添了一把旺柴。这个听起来陌生的集团,旗下产品占领了大半中国人的厨房:金龙鱼、胡姬花、欧丽薇兰、香满园、海皇……

亚洲糖王的中国情:宁可不赚钱也要帮中国8.jpeg

这是个实打实的粮油与调味品帝国。2019年,益海嘉里营业收入高达1707.43亿元,几乎是伊利股份和贵州茅台之和。

不过,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长得像国货的金龙鱼其实是个“外资”品牌。它背后,是个富可敌国的东南亚华裔家族——郭鹤年家族。

家族掌门人郭鹤年祖籍福建,出生于马来西亚。他30来岁掌握全球超过5%的食糖生意,40来岁创立香格里拉并将其发展成亚太区最大豪华酒店集团,1984年投资北京国贸,打造出中国大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CBD……

亚洲糖王的中国情:宁可不赚钱也要帮中国

亚洲糖王的中国情:宁可不赚钱也要帮中国


虽不是中国人,却是中国心,这是外人对郭鹤年最多的评价。当年新中国刚成立,他“瞒天过海”向举步维艰的新中国伸出援手;改革开放前期,他又毫不犹豫地将中国市场视为新的蓝天宏图……

如今已经年过90的他,常年为自己的华裔的身份而自豪:“父母从小也是这么教育,我们始终是中国人,不要忘本。”



“糖王”郭鹤年

郭鹤年出生于1923年,算是见证过人类历史的“活化石”。而他的一生,也必将被打上“传奇”的标签,成为历史的一部分。

他出身巨贾家庭,但童年难言幸福。

在他的童年记忆里,父亲从未善待过母亲,倒是吸食鸦片、沉迷赌博、包养情妇样样行,有时甚至几天不见踪影……

“商场上的成功侵蚀了父亲的灵魂。”很多年后,郭鹤年如此评价父亲。

父爱的缺失,让他受母亲影响极深。好在,母亲是个不同流俗、不欺暗室的大家闺秀。从小母亲对他要求严格。如果调皮捣蛋,母亲就用细细的藤条打他屁股,从未溺爱。

如此长大的郭鹤年踏入了真正的“精英阶层”。他在马来西亚极负盛名的新山英文书院打下英文底子,又在马来西亚最为著名的华文学校宽柔中学系统地接受了华文教育,之后,他进入另一所名校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深造。

亚洲糖王的中国情:宁可不赚钱也要帮中国

亚洲糖王的中国情:宁可不赚钱也要帮中国


·青年郭鹤年

在那里,他与马来西亚两位总理拉扎克、侯赛因·奥恩成了校友,还眼睁睁地看着同窗李光耀如何“想赢得每个争论”,“身上散发些许的优越感”。

毕业之后,郭鹤年继承家业,做起了米粮油生意。但继承家业并不是他的目标,打造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才是他的雄心。

后来让他实现这个目标的,是白糖。

1954年,在英国伦敦考察的他发现了白糖市场的广阔前景。

他认为,“糖是最廉价的必需奢侈品”,但“受天气影响,产量极不稳定”。

正如《权利的游戏》当中贝里席所说:“混乱是上升的阶梯。”在弱者眼里,“不稳定”是把伤人的利器;但在强者眼里,“不稳定”恰是大展身手的广阔空间。

1963年,在白糖市场浑浑噩噩闯荡了好几年后,郭鹤年等来了自己的机会。

那年年初,欧洲遭遇百年未见之寒,食糖市场的变动早就被敏感的郭鹤年嗅到。

他在新加坡以每吨均价35英镑的价格囤货2万吨,等待着最佳出手时机。

谁知,白糖的市场价格飘忽不定,每吨均价从最高时的40英镑忽然跌至30英镑,这对他来说几乎是“灭顶之灾”。

直到第二年9月,飓风掠过加勒比海,全球最大的糖出口国巴西受灾严重。糖价瞬间飞涨到60英镑,让冒着冷汗“按兵不动”的郭鹤年体会到了“一念地狱,一念天堂”。

1964年年底,伦敦某晚报将郭鹤年称为“东方糖王”。

亚洲糖王的中国情:宁可不赚钱也要帮中国

亚洲糖王的中国情:宁可不赚钱也要帮中国


当年初入商界,母亲曾告诉郭鹤年,“大米、糖等都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食物,无论如何不能从中牟取暴利,不要成为推高主要粮食价格的罪魁祸首,因为穷人都是以此为生”,他却恰恰靠糖发家。

不过,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,这或许不是坏事。在《亚洲教父》一书中,史塔威尔曾说:

“东南亚各国独立后,政府最早批准的垄断企业是那些经营粮食进口贸易的公司。这类许可证的创造并不是为了让教父(郭鹤年)中饱私囊,它旨在杜绝投机买卖、稳定那些被认为是基本日用品的价格。”



郭鹤年与中国

史塔威尔说得不错,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,一个能将生活必须品的供应稳定下来的人,是社会不可多得的财富。

而这个人的内心深处,一直将中国视为第二祖国。

1973年的一天,郭鹤年突然接到一个神秘电话,请他到香港面谈。几天后,郭鹤年在宝华大厦见到了两位中国商务部的干部:

“他们一坐下来就讲,国家现在很紧张,缺糖,同时也缺钱。这种困难想要和我商量一下。”

原来,当时中国急需30万吨白糖,但是需求一旦走漏风声,必然会令白糖价格先行上涨。为了不“挨宰”,中国想请郭鹤年出面“当代购”。

在郭鹤年眼里,这不仅是生意,更是“祖国”交付的任务。于是,手底下没有这么多存货的他把目光投向了巴西。

不过,郭鹤年的“糖王”身份在食糖市场也足够显眼,如果30万吨白糖的需求量一旦提前被市场获知,必然会“买在高点”。

为了避免这种情况,郭鹤年用出了一记“瞒天过海”。

他先是现身日内瓦国际糖业会议,然后暗中派人去巴西买糖。

亚洲糖王的中国情:宁可不赚钱也要帮中国

亚洲糖王的中国情:宁可不赚钱也要帮中国


·郭鹤年(左)与当年买糖的助手

“糖价未涨之前,务必抄底各国期货交易!”这是郭鹤年的死命令。

但在日内瓦,一个消息将他吓出了一身冷汗。一个朋友对他说:“最近巴西出现了几个亚洲人,天天在糖区进进出出。”

国际市场已经有所警觉,郭鹤年需要跟“风声”赛跑!

他马上打电话给助手,让他在巴西“速战速决”。三天后,合同签订,郭鹤年才终于松了一口气。

又过了几日,“中国需要30万吨白糖”的消息不胫而走,糖价飞涨。但此时郭鹤年从容不迫地出手期货,不仅以合理的价格完成收购,甚至还帮中国赚了近500万美元!

在这笔大宗生意中,他不仅一分钱都没赚,还为此推掉了两单生意。后来有记者问他为何“有钱不赚”,他淡淡地说道:“这对中国是不忠。”

郭鹤年对中国的感情从小就有。当初家族“下南洋”,他早早就被母亲教育“不要忘本”。

多年以来,他一直以“中国人”自居。

1985年,中国决定在北京建国门外兴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贸易中心。没想到,国内企业无力承担,外资却趁机开出了苛刻条件。

消息传到郭鹤年耳中,他掷地有声地说:“我们要争志气,不要给外面人看不起我们华人,这个事情,应该我们中国人自己来做。”

当时的东三环还是荒地一片,在这里一下子扔下5亿美元,郭鹤年成了别人眼里的“疯子”。但他说:“就算种棵榴莲树也要七八年才能结果。”

后来,北京国贸CBD拔地而起,直到今天都是北京的“地标”之一。

亚洲糖王的中国情:宁可不赚钱也要帮中国

亚洲糖王的中国情:宁可不赚钱也要帮中国


对于中国,郭鹤年伸出援手的次数还有很多。1989年,他毅然决然在深圳南海炸山填海,投巨资落下一子,就是现在的益海嘉里南海油脂;中国在筹办亚运会时期,经济困难、经费紧张,他亲自将200万美元支票交到时任亚运会筹办小组负责人、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手中,并特意强调不要宣传,不要回报……

1990年,邓小平专门花40分钟接见他,并评价道:“你和我一样,都是引路人的角色。”那是邓小平代表中国政府的最后一次正式对外会见。

从血缘到经济,郭鹤年与中国的“羁绊”越来越深。而这种对中国的“赤子之心”也深深地影响了郭氏家族。



家族的中国情节

受郭鹤年这个“爱国儒商”影响,郭氏家族与中国缘分颇深。外界所传的两位“郭氏继承人”,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
第一位是郭鹤年长子名叫郭孔丞。当年,他差一点就娶回邓丽君这个“国宝级”华语歌手。

1980年,郭孔丞在一次友人聚会上结识了如日中天的邓丽君,对她一见倾心。并不关心娱乐圈的他,“破天荒”地开始“爱上华语音乐”。

随后,两人展开了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。1980年10月,邓丽君在香港举办演唱会,郭孔丞就陪伴在她左右。

亚洲糖王的中国情:宁可不赚钱也要帮中国

亚洲糖王的中国情:宁可不赚钱也要帮中国


·郭孔丞与邓丽君

媒体将此视为邓丽君“公开恋情”。低调的郭孔丞当时并不为大众所知,等有媒体扒出他竟是马来西亚首富之子时,整个华语圈都为之轰动。

但邓丽君讨厌“豪门”的称呼,她对媒体强调:“郭孔丞只是在一家财团上班。”

其实,邓丽君一向对富家子弟“不感冒”,之所以认可郭孔丞,一是因为他态度诚恳,二是郭孔丞有能力、做事认真,完全消除了邓丽君过往认为“富商公子都是纨绔子弟”的既有印象。

后来,两人时常在媒体上秀恩爱,而郭母病危的消息也一度让外界猜测两人会迅速完婚。

但是,两人的感情最终还是被“豪门”二字拦腰斩断。原来,郭家并不希望儿媳“抛头露面”,如果邓丽君想嫁入郭家,只能放弃事业。而这是邓丽君无论如何也无法答应的条件。

最终,郭孔丞与邓丽君分道扬镳。

相比郭孔丞,郭氏家族的另一位“热门继承人”郭孔丰与中国的联系更为密切。他将中国视为自己的舞台,并在中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符号。

亚洲糖王的中国情:宁可不赚钱也要帮中国

亚洲糖王的中国情:宁可不赚钱也要帮中国


·郭孔丰

郭孔丰是郭鹤年堂兄之子,在郭鹤年眼中,他是郭家晚辈里最有才干的一位。一毕业,他就进入了郭氏企业,并在这里如鱼得水,不仅很快就熟悉了郭氏家族的粮食交易业务,还开发出了大豆油业务。

郭孔丰看好中国、投资中国的战略眼光,也让郭鹤年十分欣赏。当年决意开拓中国食用油市场时,家族派出的“急先锋”就是郭孔丰。于是,当中国还处在散装打油时代,更没有品牌可言的时候,他已经在深圳先行开启粮油体制改革。后来,他更是在郭鹤年的同意下创办了金龙鱼。

对于在中国的投资,郭孔丰从未犹豫过。目前,益海嘉里正是他在打理。2018年底,他曾对外界表示:“未来三五年,丰益国际将增资中国300亿元,这相当于过去我们投资中国的总和。”

如今,已经96岁高龄的郭鹤年“退而不休”,郭氏家族的“中国情节”,也随着他的拳拳中国心愈发光辉。

我们有理由相信,与中国的故事,郭鹤年与郭氏家族还在认真谱写。

来源:环球人物网 作者:隋唐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点击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SiXiang.com 思乡思想

GMT+8, 2024-3-29 03:52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